羞辱过飞将军的霸陵尉被李广怎么了

飞将军李广大名鼎鼎,李广难封让人扼腕叹息。

1
我留意到李广的一个污点:
前129年,李广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全军覆没被俘,后来夺弓掠马逃出,返回汉朝廷后,按军法当斩,后交付赎金,被废为庶人。
一次李广外出打猎至深夜,经过霸陵亭被霸陵尉拒绝深夜通行,李广的仆人说:“这是前任李将军。”霸陵尉说:“公事公办,现任将军尚且不能深夜通行,前任将军更不要说了!”
李广复职将军后,将羞辱过自己的霸陵尉调到自己军中,后来杀了他。
这个事情说明李广心中有着小九九,作为将军,瑕疵必报的气量实在让人不敢恭维。
须知“无毒不丈夫”只是以讹传讹,原意是“无度不丈夫”,大丈夫自当有气量。
作为大将军统领千军万马,应当外部矛盾优先于内部矛盾,因为士兵们都知道在战争面前“与子同袍,岂曰无衣”。《史记》里只记载了李广与霸陵尉的结怨过程,没有记载李广杀霸陵尉的具体原因,大概司马迁认为这件事情中,李广的气量不足。

2
相比李广的气量,同时代的卫青和霍去病的气量又怎样呢?
李广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,卫青派李广从东路出兵合围匈奴单于,不料李广行军途中迷失了道路,延误了会师时间,导致被单于逃脱。李广不愿受军法追究,羞愧之下自刎身亡。李广的儿子李敢认为卫青故意刁难父亲从东路出兵,怨恨卫青追究父亲导致父亲自杀,于是就打伤了卫青。
卫青被李敢打伤后,“大将军匿讳之”,对所有人隐瞒了这件事。
霍去病知道这件事后,气愤难当,射杀了李敢。
比军功,李广无法与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,李广带领部队迷路,违反军法,引刀自刭可谓咎由自取,无关卫青责任。李敢孝心感人,所以打伤了卫青。卫青大概是爱惜李广生前飞将军的威名,所以隐瞒了这件事情,打算放过李敢。大将军卫青气量感人。但这气量有点过于仁慈,试想意气用事、因个人恩怨不惜以下犯上的李敢身居军队要职,不按军法处置对军队是个隐患。
霍去病想法与卫青不同,毫不犹豫射杀李敢,一来李敢是自己下属,下属以下犯上打伤大将军卫青,无法无天罪无可赦,二来卫青是自己的舅舅,无过错的亲属必然要维护,所以霍去病射杀李敢无可厚非,无关气量!
汉武帝臣下当红炸子鸡的霍去病射杀了鼎鼎大名飞将军李广的儿子,汉武帝对此怎么处理呢?
汉武帝对外宣布李敢是被鹿撞死的,将这件事大事化了。
汉武帝没有对外公开高级将领之间的矛盾,对既定事实不予追究,既维护了霍去病,也维护了李广家族的威名。

3
李广的好名声是有群众基础的。
李广家祖上是秦朝的大将,家族数代人都是军队中的重要人物。显赫出身的李广却能体谅士卒,爱兵如子,与士兵同吃同住,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,战斗时身先士卒,深受士兵爱戴。
相比之下,霍去病带兵的风格就完全不同了。霍去病为人骄纵,不主张将军与士兵同甘共苦,主张治军赏罚分明以激起士兵的狼性。霍去病将皇帝赏赐的美酒倒入泉水与将士同饮(这是“酒泉”的由来);霍去病出征时,汉武帝派了御厨带了数十车特供物资专门侍候着霍去病好吃好喝,霍去病班师回朝时,特供物资仍未吃喝完,但霍去病的士兵们却面有饥色。霍去病大概是将兵士当做自己的工具棋子吧。
李广对待士兵非常宽厚不苛刻,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,选择舒适环境的地方驻扎。李广的土兵安逸痛快,于是十分拥戴李广,愿意为李广卖命。李广同时期的程不识将军治军严厉,程不识的下属都很辛苦。对比之下,士卒大多乐于跟随宽厚的李广而不愿跟随严厉的程不识。
所谓慈不掌兵,李广的部队安逸痛快之下有危机,程不识说:“李广治军简单省事,如遇敌人突然袭击就难以阻挡。我治军虽然繁忙,但敌人不敢侵犯我。”

4
汉朝初期,汉朝国力未够强盛,面对匈奴的骚扰与进犯,采取守势,镇守边防的李广只能与匈奴小规模战斗,防守虽然出色,但战功不出色。
汉武帝时期,汉朝对匈奴战略大变,由守势转为攻势,派大军越过防线,深入草原沙漠主动攻击匈奴。李广的弱点暴露出来了。
前面说过,李广领军,不管“部伍行阵”,宿营时“人人自便”,夜里无值班(“不击刁斗”)。部队人数少时,这样的治军简洁高效。但汉朝主动进攻匈奴时,随着部队规模的扩大,部署不严密号令不严明就是大忌。
防守与进攻的区别是很大的,李广善于防守,进攻能力可能有限。李广曾4次出塞作战,战功不出彩:
前129年,李广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全军覆没被俘,后来夺弓掠马逃出。同时的卫青则打了大胜仗。李广返回汉朝廷后,按军法当斩,后交付赎金,被废为庶人。
前123年,李广随大将军卫青出定襄,抗击匈奴。李广杀敌斩首的数目不符合朝廷奖励的规定,未受到封赏。
前121年,李广带领四千名骑兵出右北平,遇到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名骑兵包围。李广先派李敢带小队人马穿过包围圈再从两翼折返,通过进出敌人阵营的方式向士兵们传递“敌人不强大,很容易对付”的信号,安定了军心,李广沉着冷静地指挥士兵防守了一天,随后汉朝救兵来到,李广部队得以突围。李广本来主动出击却变成被动防守,因为伤亡过大,没有得到封赏。
前121年,李广再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,李广行军途中迷失了道路,延误了会师的时间被军法问责,愤而自杀。
美国学者劳伦斯·彼得(Dr. Laurence Peter)研究了组织中人员晋升的相关现象后提出彼得原理:在各种组织中,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,导致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,也给组织带来损失。李广的职业生涯遇到了彼得原理的瓶颈:
李广善于防守,不善于进攻,汉朝初期出色地完成战略防守的任务,所以赢得“飞将军”的名号,汉武帝对匈奴政策转变为战略进攻后,李广不善于进攻的弱点暴露出来。生不逢时、能力不匹配时代特征的事例常有,关键要调整心态适应时代变化。
李广英勇善战,是将才,但缺乏指挥大规模战争的能力,不是帅才。李广以将才之能求取帅才之位,故“李广难封”。

5
对待历史,人们一方面难以了解历史事件、人物的全貌,另一方面同一事物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,人们难免以代入感对待历史人物。
司马迁见过李广,对李广印象很好,认为李广忠厚老实,只是不善讲话。司马迁与李广的孙子李陵是好友,李陵对匈奴作战,因寡不敌众投降,引起汉武帝大怒,司马迁为李陵求情,被汉武帝施以“腐刑”,就是做不成男人了。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里为李广单独作传,《李将军列传》排在描写卫青霍去病的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之前,并且《李将军列传》着墨丰富,卫青霍去病的事迹相对简单。《李将军列传》和《卫将军骠骑列传》记载中,李广的战功远逊于卫青霍去病,可见司马迁对李广的重视近乎偏见。
李广深受下属爱戴,却不受汉武帝重视,作为悲剧人物的吸睛能力、自带流量属性丰富,因而得到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同情和共鸣。
相比李广,我觉得卫青的人格魅力更丰富伟岸。
卫青出身低微,是一个私生子,未成名前一直是别人的家奴,随着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上而登上历史舞台,初次出战匈奴,深入敌境,一举摧毁匈奴单于祭天和聚会群臣的“圣地”龙城(今内蒙古境内)。卫青一生七征匈奴,七战七捷,直把匈奴赶到漠北。不世军功之下,爱惜士兵,厚待作战有功的军官。卫青时刻提防功高盖主,为人低调,对待同僚谦和宽仁,遵规守矩,从不拉帮结派,拒绝养士结党发展党羽。王昌龄的“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”中的“飞将”不是“飞将军”李广,而是卫青。

————END ————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